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規模越滾越大,風險警示也在增加,這激起政協委員的廣泛關注。全國政協委員、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()就建議,應制作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,以此為依據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。
摸底:規模可能已達13萬億
從2010年開始,中央各部委就不斷地下發文件,要求清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,嚴控貸款規模,加強風險的控制和管理。但是時至今日,對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規模到底有多少,并無一個準確權威的數字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建設銀行監事長張福榮在昨日下午的政協經濟界小組討論時表示,必須高度關注地方政府平臺債務風險。從一些資料看,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基建投資還是在較快增長,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規模已經提高到了13萬億,今年要到期的債務額已經超過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。“應該說償債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”。
張福榮說,除了規模壓力之外,地方政府平臺還出現了多種融資的趨勢,這將造成總體負債水平呈現出上升趨勢,償債的風險普遍比較大。去年已經出現地方政府轉向信托、理財市場、債券甚至集資渠道融資,來緩解資金缺口。
另外,他提醒,今年是地方政府換屆之年,加上城鎮化的加速推進,都會給平臺貸款管理帶來壓力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()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去年、前年是地方融資平臺集中兌付期,但并未聽說哪里出了大問題,可見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整體可控。
根據剛剛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預算報告,2013年國務院同意由財政部代理發行3500億元的地方債,用以彌補地方財政收支差額。
支招:公開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
如何管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?全國政協委員、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認為,一定要把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拿來看一看,好“摸清家底”。
李稻葵建議,應該設立一個指標,讓地方政府的運行公開化。目前各地政府的公報上只公開有國內生產總值(GDP)、財政總收入等數據,但是沒有公布地方政府的資產和負債比例到底如何,造成了信息模糊。制作和公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,可以降低銀行對地方政府“糊涂賬”的擔心,監督地方政府寅吃卯糧的行為。
而城鎮化的提出,讓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又掀起擴張的苗頭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31個省級國資委中有28個省份都設有融資平臺,地市設立的融資平臺更多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國開行董事長陳元昨日上午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國開行目前正在研究平臺貸款的問題,結論還沒有最后確定。研究方向是如何降低風險,在被問及今年的平臺貸款會否有增量時,他回答“會保持穩定”。
地方融資平臺風險防范問題正在引發國資委的重視。不久前,全國政協委員、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一次會議上表示,要特別關注地方融資平臺公司風險防范的問題,進一步指導下級國資委密切關注系統內融資平臺公司的運行,加強對其經營模式、治理結構、融資規模和償債能力的跟蹤監管。(來源:證券時報)